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为经济企稳提供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0-08-17 点击率:330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近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实现较快增长,截至2020年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与此同时,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显著下降,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公布的各项金融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上半年的疫情“大考”中,金融管理部门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化解疫情不利影响、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下半年金融业需要继续提升资金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经济回升提供强劲动力
近期,一系列指标传递出中国经济“回暖”信号。
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一季度跃升10个百分点;6月份,货物贸易出口、进口首次迎来年内双双同比正增长,财政收入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且超出市场预期,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
《报告》披露,上半年央行通过3次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超预期投放流动性。2020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7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年初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多增2.9万亿元。2020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金融为实体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强劲助力。
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的同时,《报告》还披露,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半年,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6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337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6214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537亿元。
“在此次疫情应对中,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度’把握得较好,既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也没有搞‘大水漫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
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
“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是指货币政策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实际需要,灵活、适度调整。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扩大内需提供合适的货币政策环境,满足实体经济需要,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要考虑物价等因素,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
对下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报告》明确,将坚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继续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保市场主体的关键在于保中小微企业。上半年,金融机构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政策“输血”力度,为更多企业注入资金“活水”。
《报告》披露,上半年央行先后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和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截至6月末,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基本执行完毕。目前,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正在有序衔接,截至7月27日,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4573亿元,支持企业和农户78万户,户均贷款59万元。
一系列有力举措显现积极成效。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得到缓解,生产运行逐步趋于正常。有关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反映市场主体信心的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反映市场主体效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二季度同比增长4.8%。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应加快落实前期各种政策措施,确保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显著提高。还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下一阶段,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有效需求,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保住广大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修复企业信心,激发内需潜力。
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
《报告》明确指出,下一阶段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外经济平衡,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业内专家认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不等不靠,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
“当前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就是在持续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供给体系,实现供需结构平衡。”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金融需要发挥重要作用。“金融体系将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是稳固“内循环”的关键之一。
上一主题:郭树清:全力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全文)
下一主题:银保监会加大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力度 “十三五”期间涉农信贷实现连续五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