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小微金融“高光”背后的忧患
发布时间:2019-05-30 点击率:1945
来源:《浙商·金融家》4月刊 作者:陈抗
小微金融无疑正在经历政策纾困的“高光时刻”。从2018年下半年至今,关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利好政策就不曾间断。从要求国有五大行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增长30%以上,到直接放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监管之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给小微企业松绑。目标已制定,政策已下发,小微金融“高光”背后,金融活水真的就能顺着货币政策的机制通道,流入万千小微企业么?
信贷总量的闸门大开,企业总体却依然没有获得感;银行不断缩小利差,承压抗风险的同时企业依然觉得钱太贵;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企业依然觉得没有恰当的产品匹配……这些堵点,依然横亘在小微企业与政策松绑之间;缺乏认可和信任、融资缺口大的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仍然难被攻克。
经济阵痛中的难点
小微企业融资为什么困难?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将其总结为本质的三个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收益和成本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对小微企业不透明、不了解;风险不对称是因为没有抵押,小微企业破产后,银行跟着倒霉;成本不对称是指,大银行做小微企业贷款每一笔要几千块成本,成本高、收益小,所以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难题。”
那么,为什么当前这么多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企业感受弱,效果实现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曾解答过这个问题。易纲表示,去年货币政策的取向一直在降低无风险利率,但是小微企业感受到的实际利率必须要减去通货膨胀率。小微企业之所以觉得融资成本高,是因为当前的贷款利率里,除了无风险利率降低,主要是风险溢价还是比较高。
易纲表示,降低风险溢价,需要靠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简言之,小微企业正在中国经济周期轮换的阵痛中经历瓶颈期。
当然,自身抗压能力较弱,也是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难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则表示,小微企业发展难,一是由于自身实力弱和发展能力有限,经营风险较高。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或市场竞争加剧时,小微企业承受冲击的能力确实有限;二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其对大企业的议价能力虽然不高,但大企业‘死掉’的概率很小,而小微企业虽然定价很高,但如果有一家企业倒闭了,损失就是100%。
辩证地看待“融资难”
“笼统地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从地区、行业、微小企业经营管理等角度进一步细分,现实中有的地区、有的行业、有的小微企业正常的经营性融资是不难的,”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何嗣江博士说,“关键在于:辖区内各类金融机构精准定位及其坚守,政府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何嗣江表示,应辩证地看待“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分区域看,台州的确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但中西部地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其次要分企业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规模以上的企业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有的民企根本没有借贷需求,但小微企业存在一些问题。最后要分贷款用途看,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不难,但借钱搞风险投资,做转型升级当然难。
至于融资贵的问题,何嗣江表示,同样要辩证地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规模以上的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融资贵主要存在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存在融资贵是全球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这些贷款银行员工要付出更多努力,成本本来就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高利率是对高风险的补偿。”
他提到,就微小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应更精准地表述为“首贷难、首贷贵”,“诸多课题组研究表明,获得首贷的微小客户群体中能便捷地二次获得贷款的比例高达80%左右,因此,相关部门更应有效支持并鼓励村镇银行、农商行、城商行等小法人银行做实辖区内首贷客户。”
银行的“难处”
某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的逻辑很简单,只想一笔钱安全地贷出去,再安全地拿回来。“银行的风控模式依然是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现金流以及抵押物,而非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审批比较困难。”“银行所有融资都是债,而不是股,债拿的是固定利率,股拿的是利息和分红,赚的不同,风险也不同。”浦发银行杭州分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蒋哲华告诉记者,在监管要求上,银行有严格的风控指标,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银行必须控制不良率。
蒋哲华提到,近年来,银行产生不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脱离了主业,自身经营方向走了弯路,“这是最大的因素,给他钱反而是害了他。”蒋哲华说,企业融资往往以短期资金流动贷款融资作为核心,但是银行融资数量较大,周转次数越多,企业压力越重,所以很多企业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的现象很普遍,短期回笼资金不到账。贷款资金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在经济上行区间并无大碍,在经济波动期间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并没有按照企业的生产循环作为完整周期,也不利于银行资金模式的流通。
蒋哲华认为,如果企业想要投资主业之外的产业,最好是使用自有资金,因为自有资金是不加杠杆的,很多企业拿流动贷款去做股权投资,却没有把资金以合理方式来运用。
“作为银行来说,真正要服务好的,是主业做得好,同时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未必要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在细分领域做到最强,也是为市场创造附加值的过程。”蒋哲华说。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小微零售部总经理陈向红说,小微企业融资,主要得解决征信问题。“二三十万的贷款在银行过审批很容易,我们比较头痛的是,很多小微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去找不同的银行进行小额贷款,累积额度也是相当可观。”陈向红透露,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自己有一套内部的风控体系,贷款银行的数量就是考量之一,“一般小微企业贷款银行超过3家,我们就会谨慎介入,需要小微企业有超强担保。我们建议小微企业找一两家银行长期合作即可,信用稳定,续贷也容易很多。如果银行都能以此为标准,也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
忌大水漫灌
某位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中央连续的政策,是为了给国有大行施压,很明显,大行在小微金融方面,仍旧不是很积极。某国有行高层也表示,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和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覆盖,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一直有不敢贷、不愿贷的心态。何嗣江认为,大中银行应该先服务好大中型企业。基于大中银行客户经理数量、人员结构,强行要求大中型银行做微小贷款服务未必能够产生好的结果。现实中,众多大中型银行是做不了也做不好微小贷款业务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某地大型银行分行为完成任务性的微小贷款业务,以年利率4%左右去争夺小法人银行辛辛苦苦找来的微小客户,此举显然不利于微小贷款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
在政策引导逐渐加强的情况下,专门扶持中小企业的城商行不仅要面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让他们担忧的是,自己面向的中小企业会失去方向。在银行与企业这样共生共赢的关系里,任何一方受损都是不利的。
“对小微企业暂时的困难,政策可以适当引导,增强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但也要注意‘度’。任何政策的干预都有两面性,如果融资政策过于宽松,小微企业会过度加杠杆,一旦融资过度,容易被资金淹死,”对于政策引导,陈向红建议要理智看待资金这把双刃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资金并非越多越好,“过去,很多小微企业在融资难的困境中渴死,但这属于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优胜劣汰。相反,小微企业由于授信太多,无法掌控大量资金而被淹死的情况比比皆是,而银行也会被拖入泥潭中。”
“融资难可能,融资贵不可能,小微企业所说的融资贵,是因为他们不选择银行,却选择了互联网金融。作为企业不应该借那么贵的钱。”蒋哲华提到,融资难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相比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本身的管理架构、财务体系都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不顾自身债务和资金实际情况,去选择利率更高的民间借贷和互联网借贷,就会造成更大风险。
蒋哲华同样认为,政策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只能适当补贴一部分,剩余的空间则要留给小微企业自己去努力。
上一主题:小贷公司:小微金融最后的应许之地
下一主题:银保监会加大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力度 “十三五”期间涉农信贷实现连续五年增长